新闻中心

王金南:生态补偿是迈向生态文明的“绿金之道”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列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容之一。生态补偿作为生态文明系统化思维的具体体现,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1510797599789386.jpg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研究员

在11月11日举办的“2017首届新安江绿色发展论坛”上,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研究员指出,生态补偿是迈向生态文明的“绿金之道”,他强调,生态补偿的目标是追求“绿水青山”保护者与“金山银山”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平衡。论坛上,王金南院长深入分析了新安江生态补偿模式取得的成绩,并对今后的进一步推广和完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生态补偿:追求“绿水青山”保护者与“金山银山”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平衡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日益清晰,顶层设计取得突破,重点任务全面推进。王金南指出,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正逐步构建并不断完善。

1510797677790987.png

“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是生态文明新房子的四梁八柱之一,“十九大”报告又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体现了生态补偿的重要性。

生态补偿是生态文明系统化思维的具体体现,是中国语境下的“生态/环境服务付费”。王金南表示,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以政府和市场等经济手段为主要方式,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生态/环境服务付费是一种环境服务使用者和环境服务提供者之间的自愿交易,基于双方协定的自然资源管理规定而产生被补偿的环境服务,进行有条件的付费。

王金南指出,“生态补偿的目标是追求‘绿水青山’保护者与‘金山银山’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他介绍,我国有592个贫困县,其中499个位于重点生态功能区或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态补偿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通道。

1510797725142681.png

王金南指出,首先,我国生态补偿制度框架已经构建。

新《环境保护法》要求,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国家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落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国家指导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或者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生态保护补偿。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科学界定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权利义务,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多元化补偿机制,逐步增加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发展改革委牵头正在研究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条例》。

其次,国家生态补偿发展路线图已基本明朗。

《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明确了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分领域重点任务,提出建立稳定投入机制、完善重点生态区域补偿机制、推进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健全配套制度体系、创新政策协同机制、结合生态保护补偿推进精准脱贫、加快推进法制建设等体制机制。

《关于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就流域上下游补偿基准、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建立联防共治机制、签订补偿协议等主要内容提出了具体措施。

再有,国家生态补偿框架正在不断延伸。王金南强调,这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补偿范围:单领域补偿→综合补偿;第二,补偿尺度:省内补偿→跨省补偿;第三,补偿方式:资金补偿→多元化补偿。

国家补偿.png

王金南表示,单领域补偿方面,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已经成为我国流域共同开展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正在不断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稳步推进;湿地、耕地等其他领域生态保护补偿也在积极推进。

目前,我国生态补偿已从单领域补偿拓展到综合补偿,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不断优化,补助范围不断扩大,补助资金逐年增加。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综合性生态补偿正在积极探索中。

从省内补偿拓展到跨省补偿。从省内基于水质目标考核的补偿政策,拓展到跨省的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如新安江、九州江、汀江韩江、东江、引滦入津等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等。

从资金补偿拓展到多元化补偿。

首先,国家与生态补偿相关的转移支付资金不断增加。

其次,市场化补偿机制是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补充。

1/2<<<>>>

编辑:李晓佳


皖ICP备17022948号-1